7月25日,由上海市水利学会湿地专委会、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建集团城市更新技术研究学科中心联合主办的“生态修复后评估”学术论坛顺利召开。论坛由上海市水利学会湿地专委会主任、水利院资深总监俞相成主持,来自水利院、上勘院等湿地委员会成员单位的3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论坛聚焦生态修复项目的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多位来自科研机构、工程单位和技术管理部门的专家进行了专题汇报。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分院副总工程师戴维奇围绕“临港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成效评估”作专题汇报,介绍了临港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中,围绕施工过程和修复效果两大环节构建的多维度评估体系;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蒋跃分享了“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及成效评估”实践经验,介绍了以上海典型小流域为对象,结合规范与示范经验构建的系统化评估体系;华东师范大学陈雪初教授作了“杭州湾鹦鹉洲湿地建设成效评估”专题汇报,围绕杭州湾湿地建设,构建了涵盖生态服务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框架;青浦区水文勘测队队长秦红围绕“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湖泊健康状况调查与评价”开展汇报,介绍了以“安全、景观、水质、生态、服务”五大准则为核心、细化为14项指标的湖泊健康评估体系;上海建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水环境技术部部长屈铭志作了题为“从治理到长效:生态修复工程后评估方法与监测体系实践——以蟠龙水系为例”的专题汇报,以蟠龙水系为例,介绍了从验收到生态性能指标延伸的评估体系,结合监测数据识别工程偏差,形成标准化评价框架。
会议过程中,与会专家围绕评估方法、监测手段和应用实践展开了交流。论坛最后,主持人俞相成作总结发言。他指出,生态修复工程仍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的阶段,应坚持“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理念,注重实测数据的支撑作用,加强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评估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发展。
上海市水利学会秘书处沈洪也在发言中指出,生态修复项目从前期方案制定到后期效果评估,离不开各学科专业的共同参与。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多专业、多领域的融合与协同,汇聚合力,助推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向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
本次论坛以“生态修复后评估”为主题,通过专家汇报与现场研讨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当前生态修复评估工作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路径,进一步推动了水利、水环境与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协同合作,也为今后项目评估与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良好基础。(湿地专委会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