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邻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友邻信息
铁心治理南京水环境 雨污分流让水更清河更美
发表时间:2013-09-13 阅读次数:13381次

 

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的血脉。
 
南京滨江临湖、水系纵横。古往今来,从南都繁会、桨声灯影到秦淮人家,水,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印记之一,见证着六朝古都的历史变迁。然而,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几乎所有的河道基本变得黑臭,市民叫苦不迭。
 
为恢复城市的“神韵”,南京治水已走过30年。但传统的“截污”,在新的城市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
 
问题(污水)出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只有彻底实施雨污分流,将污水集中处理,才能根治城市水污染。
 
2009年,锁金村地区率先启动“雨污分流”试点。2010年起,主城226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雨污分流。
 
3年攻坚,成效初显。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内外金川河、河西北部等水系水质明显改善。金川河、城北护城河一改往日龙须沟形象,成为城市景观河。
 
在特大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施工难度和面临的阻力都是巨大的。一位当年参与规划的专家直言,水环境改善是城市价值工程,不只改善千家万户的宜居环境,也构建了城市的生态未来。
 
水环境整治,已是城市化中国的必修课。近日,国务院《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省住建厅也明确:全省各市主城区应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这项工程,南京走在了前头。
 
铁心治理南京水环境,“雨污分流”连续3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当年秦淮河、金川河的清澈河水,和临水而居的那份惬意,是老南京人对这个城市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但随着城市发展,河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到了夏季,河水恶臭,临河住户不敢开窗。实施雨污分流前,空中往下看,一条黄龙,一条黑龙,黄龙是长江,黑龙就是金川河。
 
为把“黑龙”变“青龙”,南京水治理一直未有间断。上世纪90年代,我市实施了投资小、不需要大面积开挖城市道路的沿河污水截流工程,将雨水和污水引入截流沟,一同送往污水处理厂。这是当时很多城市治理河道的方式,基本能够做到旱季污水不下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环境。但一到雨季,雨水还是混着污水从截流沟溢出,进入河道。遇到大雨时,沿河泵站为了防洪需要开闸放水,大量污水随之进入河道。同时,由于厂外管网不健全,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低下,不少厂建成后进水量不足,无法验收;进厂的污水由于混入了雨水,浓度也远低于设计浓度,污染物减排效率低下。
 
为彻底改善我市水环境质量,我市提出了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设想:让雨水、污水进入不同的管道,雨水管道里没了污水,雨水直接下河不会造成污染,雨天的排水还会更加畅通;而污水管道没了雨水,污水COD浓度大幅提升,送进污水处理厂后,处理效率会大幅提高。
 
雨污分流的想法提出后,由点到片,由片到面,逐步推开。
 
2003年,河西中部地区借开发建设之机,首次进行雨污分流尝试。奥体新城、万科光明城市等小区的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管道送入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保证了该地区河道水质。但由于河西北部地区尚未实施雨污分流,污水下河后向下游流淌,中部水质还是受到影响。
 
河水是相通的,河西的实践证明,仅一个小片区实施雨污分流,不能彻底解决河道污染问题。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后,为防止南京地区发生类似水体大面积污染的情况,我市正式启动片区雨污分流试点工作,对锁金村地区约11.2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71个片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2009年10月起,我市先后邀请上海市水务局、无锡市排水管理处等兄弟城市部门技术负责人和知名专家学者为我市水环境整治工作出谋划策,并多次赴无锡等地考察治水经验,分析、对照无锡等城市的做法后认为:制约我市水环境根本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主城道路排水管基本为截流式合流制,分流制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形成。
 
在锁金村地区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底,我市对全市范围推进雨污分流进行多次调研论证,并按照《南京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等规定,编制了南京市雨污分流工程总体实施方案。2010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南京市城市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对主城226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雨污分流。
 
2010年,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的启动,让全市雨污分流工程实施迎来契机。市委、市政府决定,抢抓机遇,结合道路改造、街巷整治和小区出新,同步埋设污水管道,力争将对道路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市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强水污染整治,大力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标准,完成老城区范围内雨污分流及控污截流工程。
 
“雨污分流工程作为南京市环境治理的6大工程之一,是惠及千秋万代的良心工程,不是政绩项目,铁腕治理城市环境,市委、市政府已经铁了心。”市长季建业掷地有声。
 
在主城区226平方公里实施好雨污分流工程,自2010年起已连续三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其实更大的机遇,来自为民、惠民、便民的城建理念的确立。”回顾我市近年来的治水历程,市住建委主任周金良深有感触地说:“前些年的努力,为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打下了扎实基础。而市委、市政府部署全市把低碳、绿化、智慧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中体现出来的工作思路,让我们下决心做了多年来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开工前先开“居民议事会”,民意写进“工程施工规范”
 
主干道白天要保障交通,只能利用夜间施工;片区夜间要保障居民休息,只能利用白天时段施工,施工可利用的时间十分有限;出行道路,需要留出交通路幅且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施工可利用的空间也十分有限……雨污分流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若现在不做,随着城市开发强度增大,交通拥堵加剧,将来实施的难度会更大,成本会更高。
 
“如果我们能够把工作做得更细一点,有更好的施工组织方案、更好的环境保障方案和交通保障方案,更快地把它建完,减少交叉,对老百姓影响就更少,我们可以把这件好事办得更好。”今年8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在与网民开展互动时,强调雨污分流工程施工应精细化、人性化。
 
“快车道上的施工工地,就像一辆停在道路上两三个月的抛锚车,势必对交通造成影响。在施工前,我们必须考虑如何通过改善施工工艺,将影响降到最低。”早在工程开工之初,市住建委副主任何金雪便提出。
 
2010年5月,珠江路实施雨污分流管道埋设。考虑到该道路交通繁忙,路幅有限,建设部门大胆采用非开挖的顶管方式。不大面积开挖路面,在道路上间隔250—300米开挖一个深井进行顶管作业。但工作井一围挡,还是会占用一股半至两股车道。
 
能否将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再降低一些?
 
和燕路雨污分流施工,一种新的施工工艺又在这里试点。工作沉井不在现场挖坑浇注混凝土,而是在场外预制好再运到现场拼接。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还缩短20天左右的工期。
 
“雨污分流工程就像外科大夫的微创技术,能不开挖的地方,尽量不搞大开挖。”市长季建业多次明确要求。
 
不断探索中,“微创手术”也做得越来越娴熟。
 
眼下,主城区目前最大的污水管网正在中华路进行顶管作业。直径2米的污水管,以20米/天的速度从中华门城堡一直“顶”至洪武路桥。“其实,该段道路地质结构复杂,‘顶管’举步维艰。但如果采用路面开挖方式,这条道路基本就瘫痪了。为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公司项目经理王骏告诉记者。
 
马路上避免大开挖,小区施工现场覆布洒水……虽然雨污分流工程做了很多改进,但由于施工面广量大,还是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大干扰。
 
“我们把结果想得很美好,但困难超出预估,摸底调查面广量大,从埋在地下看不见的管网体系,到分散在每家每户的污水源,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收集体系有效运行,只要管线一寸不通,就会万丈无功。”市住建委环境处处长竺兴宏坦承这项工程的艰巨性。
 
“雨污分流工程进入一个街巷或是小区,如同一户人家经历一次装修,这个过程中,噪音、扬尘等影响不可回避。”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客观条件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施工现场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还要尽可能沟通,广泛听取民意。
 
“道路开挖,我们白天的出行怎么办?这次开挖以后还会不会再挖……”今年6月初,李府街雨污分流施工现场的居民议事会才一开场,居民李兴国(化名)便接连抛出了两个问题。
 
李府街路,连接中山东路与后标营路,附近住户比较密集,大家的担心建设单位早已考虑到。
 
“我们将采取半幅路面施工的方式,留出10米宽的道路供居民出行。施工中,道路交通的每一次转换,都会提前1—2天,将告知书贴在单元门上……”听到如此周详的方案,居民的顾虑被打消了。
 
“通过交流,将工程的必要性和相关信息告知百姓,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并获得理解;通过交流,还可以让规划设计得到完善。”李府街雨污分流工程相关负责人认为,对于老百姓家门口的管网布置,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熟悉。
 
广泛听取民意被写进了“工程施工规范”。
 
与此同时,对工程施工围挡、噪音、扬尘的监管也在不断“提档升级”。
 
“不用人盯人,点对点,坐在办公室同样能监控到每一施工点的情况。”市市政监督站工作人员,打开信息化监管平台系统,分散在全市各区域内的工程项目便在地图上显示出来。点开中华路雨污分流工地,现场施工实时画面立即出现在屏幕上。有了这套设备,施工围挡是否规范,扬尘是否满天飞……各种不文明施工行为,都一目了然。
 
实施雨污分流以来,监督部门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等方式,共进行行政处罚57次,红牌警示22起、黄牌警示45起,并将玄武路桥、康鼎路桥两家施工队伍,以及句容宝华楠江水泥制品厂等8家材料厂家逐出南京市场。
 
地下工程质量机器人下井勘察, 数字化管网“跟踪”污水流向 
 
        根据计划,主城226平方公里范围实施雨污分流,敷设约500公里污水主次干管,完善约4000个住宅小区及企事业单位的污水支管,共需投资183亿元。
 
        183亿元花到地下,怎么保证每一分钱都安全使用?
 
        工程伊始,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就设置好6个环节实现投资管控,除了立项估算审查、初步设计概算审查等之外,市审计局牵头,与市住建委、市财政局组成联合审计组,采购社会第三方服务,由36人分成9个小组,对雨污分流工程实施全程跟踪审计。
 
        工程在地下,看不见也摸不着,质量又如何保证?
 
        材料把关是重中之重。工程实施之初,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便组织专家、建设、设计单位相关人员以及市民督察员组成考察小组,对参建单位推荐的管材厂家进行实地考核,并建立了主要材料厂家供应商名录,而为防止管道长期被车辆碾压变形,HDPE等化学管材也被“逐”出了材料名录库。
 
        管道埋设地下之后,“cctv机器人(内窥镜)”便成了他们的“内窥专家”。这个在管道内自由行走的管道检测机器人身长只有60厘米,身上有4个轮子,头上的摄像头,可以360度旋转。身上还配有照明灯,可以无死角地查看管道“病害”,就连1毫米的裂缝也不会放过。而遇到管道堵塞,会再用高压水枪和绞拉技术进行疏通。中央路花轿婚纱馆至港华燃气公司段的合流管,直径1米的管道只有20%的行水空间,清出的淤泥、混凝土块有300多方,“这是近年来对管道进行的最彻底的一次‘体检’。”清疏工程相关负责人透露,相关部门监测,去年遭遇50毫米以上的降雨时,全市有100多个淹水片区,今年雨量相同时,淹水片区降到21个。
 
        建设单位利用“cctv机器人”对所建管道进行全部检测后,市政监督部门还会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严格抽检。
 
        管道敷设好,又怎么清楚污水有没有顺着它一直走向污水处理厂?在我市实施过的雨污分流片区,通过实地测绘,根据管道标高,建立了完整管道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看到这个片区的污水排放体系有没有构建完整,也可以看到污水的‘来龙去脉’,一旦污水井内水位发生明显变化,就可以一下子查到是哪里出了问题。”市测绘院市场部主任陈华介绍,这一数据库也为后期维养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前期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市雨污分流不断调整战略,如今正分流域组织施工,按照河道汇水范围合理划分整治单元,按照先控源截污后整治河道、先建下游管道后建上游管道、先整治上游单元后整治下游,市区联动、组团式推进,建立“河长制”、“路长制”、“片长制”,确保做一片成一片。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城市的干扰,也更好地保证这项工程的施工质量。
 
        按照计划,完成主城226平方公里地区雨污分流还需三年时间,2016年以后,还要向城市外围扩展。
 
        而今年元旦起,从施工图审查开始,将严格要求建筑南阳台增设洗衣机排水立管,新开发项目必须配建雨污分流管网,并与开发资质和销售许可挂钩,“只要有一处不到位,这个工程的质量就会打折扣。”竺兴宏说。
 
        3年实施成效初显, 进入河道的污水量一天天在减少 
 
        雨污分流工程实施三年,效果究竟如何?
 
        9月6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在唐家山沟边,市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的现场检测结果也给出了一个答案:浑浊度18.3度,容积氧含量5.24,“如果是黑臭河道,浑浊度数值至少100以上,容积氧含量也会小于2。”工作人员解释道。
 
        南京兴河市政公司一直负责河道养护,总经理朱乔凤也算是这条河道“嬗变”的见证者之一,“唐家山沟沿线有东方城、樱驼花园、樱铁村等众多居民小区,在实施雨污分流之前,两岸的污水和雨水通过唐家山沟的截流沟送往污水处理厂,但当雨水较大时,污水就会漫出截流沟直接下河,臭不可闻,沿岸居民常年不敢打开窗户,黑色也是这条河多年‘本色’。”朱乔凤指指花园路83号小区,“你看看,现在哪家不是窗户大开啊。”
 
        锁金村片区是我市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的最早试点地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污水收集率达95%以上,新建湖滨污水泵站进水浓度已由改造前的100毫克/升提升至250毫克/升以上。
 
        从锁金村片区,至“一湖一河”流域,再至河西北部区域。3年来,雨污分流由点至面,坚实推进,已累计完成主次干管约330公里,完成湖滨等5座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埋设污水支管约840公里,完成了内外金川河、城北护城河等13条共29公里长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玄武湖流域、金川河流域共约60平方公里的雨污分流工程。
 
        环保局三年跟踪监测结果显示,推进地区的水质均有了明显变化——内金川河水系,污染物指标最高降幅达92.5%;外金川河两年检测均优于黑臭河的指标,今年的污染物的数值与前两年相比,降幅达到75%左右。河西北部水系各项污染物也大为减少,比如石油类污染物下降了99.4%,化学需氧量下降了60.4%,整个污染指数下降了70%左右。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量也急骤增多,目前,城南污水处理厂进水量由8000吨/日提升至1.3万吨/日,进水COD浓度由70毫克/升提高至130毫克/升;桥北污水处厂进水量由5000吨/日提高到现在的5.3万吨/日。
 
        新建管网系统受到路网限制,局部管道没法敷设,难以形成连贯的污水系统;受城中村、棚户区、违建等影响,局部难以施工,无法敷设入户支管,造成短期内污水下河;可作业时间、空间十分有限;部分老旧小区阳台立管施工困难;仍有私自向沿街雨水口倾倒污水,向河道乱丢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和私搭乱接等破坏雨污分流体系的现象……
 
        雨污分流推进实施过程中还面临多重困难。市住建委表示,下一步将强化工程组织统筹,科学优化施工方案,严把质量监督关,完善强化考核制度,同时吸引市民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监督中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治水是系统工程,雨污分流只是其中的一项,它不可能让河水立刻变清,但可以让进入河道的污水量一天天减少,城市的污染也会因此一天天变少。”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民生工程牵涉千家万户,尤需百姓支持。
 
        “我们小区做雨污分流时,生活确实很不便,一搞就是几十天,不少人有怨气。但现在再看看,以往的‘龙须沟’不再黑臭了,还建起亲水步道、植物造景和亭台设施,那段时间的忍受是值得的。”住在金川河附近的张大爷乐呵呵地说,如今每天他都要和老伴沿着金川河、城北护城河一直散步到中央门。
 
        在鼓楼区环境整治指挥部的一间办公室里,200多面锦旗挂满四壁,“只要沟通到位,百姓都非常理解支持。”负责龙江地区雨污分流工程的一位负责人说。
 
        雨污分流实施三年,从施工单位自行开挖、只按工程要求施工,到如今将群众意见和建议写进施工规范,践行了民生工程真正为民的主旨。采访中,记者也欣喜地看到了居民对这项浩大工程的态度转变——从开始的排斥不理解,到因实实在在享受到工程带来的实惠而感到的欣喜。民生工程如何实现群众支持理解和政府为民主旨的统一,雨污分流在一路艰辛中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来源:南京日报

沪ICP备2001368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3102号

Copyright © 2010-2022 All Rights 上海市水利学会 邮编:200020 
电话:021-63844900 E-mail:shanghaislxh@aliyun.com